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中山大学学科门类覆盖面广,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校之一。现有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25个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共18个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2年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表明学校学科总体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中山大学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突出,根据国际机构排名,按ESI(基本科学指标)统计,学校有16个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综合指标进入世界前1%,居全国高校第2名。
中山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协同单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与牵头单位长期、深入和全面的合作关系
中山大学作为吉首大学的对口支援单位,自2004年以来就开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对吉首大学开展对口支援。经过10年来的对口支援,两校之间的合作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研究合作方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应用性学科的专家学者与吉首大学相关学院的学者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服务地方需求,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如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田宇教授于2011年与吉首大学商学院青年教师张怀英等联合研究了“吉首市物流规划”,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与吉首大学城乡资源规划学院开展了“张家界市城乡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联合研究。此外,中山大学还与吉首大学开展了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在本科生联合培养、对口支援教师培养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2、在协同创新任务研究中有突出的学科优势
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旨在解决扶贫与发展实践中面临的六大急需问题,即区域性多维贫困突出问题、自我发展能力缺失问题、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两难选择问题、优势资源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发问题、行政区域与部门分割问题以及基础数据缺失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来自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生物科学、化学、旅游经济、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而中山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在所有这些学科领域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广东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有28个省级、校级和院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突出,是国内最为活跃的管理学前沿重镇之一。近五年来,承担了9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有7项为国家级重点项目,1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8项政府及企业横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5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课题重大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共计626篇,出版著作100部,其中专著25部,教材20部,同时还获得2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李新春教授、梁琦教授、李江帆教授等是中小企业与创业研究、空间优化与产业集聚研究、产业开发研究方面的权威,对促进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区域创新等能做出重要贡献。此外,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处于全国前列,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土地利用研究、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也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人文地理学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指导学科,在区域规划、区域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学科中张新长教授、黎夏教授、彭华教授等在“县城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平台体系创新与建设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地理模拟系统与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丹霞山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对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空间信息数据建设、数字化扶贫与精准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