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拥有6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1个高师硕士学位授权,涵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十二五”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1个、“十五”“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11个、5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创新团队、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市级三特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市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2个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2个市级教学团队、7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科研成果丰硕,科研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973”和“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8项,省部级项目679项;发表学术论文9000余篇,其中被SC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超过1100篇。科技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人文社科三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社科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80项。
重庆师范大学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研究的重要参与单位。其相关研究机构和平台主要有:
1、区域经济研究所
重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前身为区域经济与环境科学研究所,1997年6月由四川省教委批准正式成立。2002年9月,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单独设立区域经济研究所,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邓正琦教授担任所长。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方面致力于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和课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注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问题,特别是重庆武陵山片区(渝东南地区)的贫困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目前,研究所已累计承担了多项相关国家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关注武陵山片区的脱贫状况、山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山地农业的产业化运作、山地旅游产业等的发展情况。
2、统筹城乡经济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基地
重庆师范大学统筹城乡经济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基地主要对作为整体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具体就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区域金融生态系统与统筹城乡的互动效应等子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目前,主要有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对城乡资源统筹优化配置的系统分析、统筹城乡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建模与系统分析、统筹城乡与区域金融生态系统互动效应分析三个研究方向,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在仿真研究过程中,重庆武陵山片区(渝东南地区)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
3、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村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村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以入世对我国金融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为背景,通过对农村领域内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探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产生了重要的政策效应。该中心通过借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其它学科的理论,在农村社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4、山地经济创新研究团队
山地经济创新团队依托于重庆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经济管理学院,长期致力于我国山地区域研究,揭示山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山地区域脱贫致富的路径,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快山地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持。研究团队在原研究渝东南民族地区、三峡库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已把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国家作为扶贫攻坚试点的武陵山片区作为研究重点,并于2012年10月16日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了重庆山地经济研究中心武陵山研究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