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中持久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十九大报告》的重大判断与重要部署
丁建军,游俊,冷志明
(吉首大学“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内容务实厚重、新意亮点突出,不仅振奋人心,而且明确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略。“脱贫攻坚”仍然是一个重要议题,报告从党的承诺、扶贫力量、工作机制、责任制、扶贫大格局、扶贫重点和实现目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报告关于进入新时代和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判断以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与“新矛盾”的重大判断
“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将对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包括脱贫攻坚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内涵定义为“五个是”,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五个是”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和路线层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加彰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实践和目标层面,现代化强国、人民共同富裕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三是人类价值和文明层面,党和国家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将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过去几十年的大力发展生产中基本得到解决,特别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这种总体上供需矛盾将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新时代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由于发展起点不相同、发展速度不相等、发展程度不均衡,还有很多老百姓对这些美好生活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可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矛盾的转变、是人民追求数量需求到品质需求的转变、是追求物质需要到全面发展需要的转变,也是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的转变。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转变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持久巩固和升级脱贫成果:新矛盾背景下的新使命
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工作重点的转变,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则体现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渐向持久巩固和升级脱贫成果转变,当然这一转变是一个过程,还需要分阶段推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仍是2020年以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虽然在过去的五年里,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5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5%,但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还有一些深度贫困区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因而,继续深入开展脱贫攻坚,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仍然是当前到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仍是主要工作手段。
2020年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持久巩固和升级脱贫成果将成为工作的重心。一方面,要确保脱贫的个体、家庭和区域不再返贫,建立和完善精准脱贫、持久脱贫的长效机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不断升级脱贫成果。2020年全面脱贫消灭的是绝对贫困,解决的仍然是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供需矛盾问题,而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对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不高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相对贫困地区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将减缓相对贫困,缩小区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作为工作的重心,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既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需要巩固的脱贫维度在不断增加。因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贫困人群、贫困地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缓解和消除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约是升级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
三、乡村振兴:持久巩固精准脱贫成果的重要部署
为了巩固新时代、新矛盾下精准脱贫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贫困仍主要是农村贫困,并且乡村衰落、城乡关系不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的城镇化。因而,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持久巩固和升级精准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关键。
农村贫困问题,本质上是“人业地”不协调的区域贫困本质在农村的具体表现。“人业地”区域贫困分析范式认为,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区域贫困是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维度上的剥夺或者三者耦合不协调的过程或状态,在特定时间“断面”上,区域贫困的形成表现为“人”、“业”、“地”三个层面要素“负向循环累积”的非线性过程,在时代的演进中,其具体内涵和外延则随着时空情境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历时性,如在2020年以前,物质上的“供需矛盾”是贫困的主要表现,而2020年以后贫困的内涵将转变为“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或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不高。因而,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必须从区域贫困这一本质出发,在“人业地”的协同推进中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贫困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城镇优先导向发展战略下乡村衰落累积而来的“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传统体制下的“三分”(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弊端不断暴露,“三差”(区域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问题不断严峻,“重城轻乡”、“城进村衰”和农村空心化、主体老弱化、乡村贫困化不断加剧。面对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贫困、区域贫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工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的脱贫攻坚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的素质明显提升,农村反贫困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不过,“三农”问题仍没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农业、农民协调耦合的现代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尚未构建,难以持久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构建现代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带来了春风。乡村振兴战略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扭转过去的城镇优先发展导向,是城乡发展关系的重大战略性转变。这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培育乡村持久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从“人业地”协调发展的视角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现代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指导思想。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还明确了一系列举措。“人”的方面,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二是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的方面,一是产业兴旺,跳出单一的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地”的方面,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结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的重大判断,在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促进区域和城乡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展,是“新矛盾”下党和国家的“新使命”。其中,继续打赢深度贫困区攻坚战,持续巩固和升级精准脱贫成果是“新使命”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重要部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一是要激活乡村发展新动力,明确城乡关系发展新方向,落实乡村发展新任务,通过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乡村闲置资源资产的盘活利用,扭转乡村持续衰落的趋势;二是要遵循“人业地”不协调区域贫困本质在乡村的具体表现,通过“人”“业”“地”三管齐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协同推进乡村发展,构建现代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为持久巩固和升级精准脱贫成果提供根本保障。